经常有读者留言问要做什么才能改变人生。每个人情况不同,也很难说在某个时刻做什么一定行,但有一件事一定正确,那就是保持强健的身体。人生越往后,身体的重要性只升不降,谁能在暮年仍然能够保证生活自理,能够支持自己做任何想做的事,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的都会来的。强烈推荐一本书:《百岁人生》,一定要改变60岁退休、人生就结束的想法,要以100年为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退休不过是人生上半场的结束,需要考虑退休后自己还能做什么,为此需要怎样的身体。健康有三大环节:健身、饮食、休息,三者之外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状态也很重要,一个一个谈。上半年谈了健身(减肥),对普通人而言,健身同减肥一致,要慢而稳,不要追求过高的数据指标,更不要下猛药。把健身融入生活,比如上下班或者工作期间,多站一会、多走走路、爬爬楼梯又或者活动下筋骨,这些都可以,只要自己内心有健身的意识,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极大改观。之前有一两个月每周日都谈一谈,也总结下小镇本周健身情况,后来考虑说的太频繁,就没继续分享。感兴趣的话,建议读读以下几篇:《修改设定,掌握人生》《适合普通人的健身减重经验》等,这些内容也是小镇学习、实践得来,理论基础来自于真正的国家队,比如体育总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创建人王雄等。具体的书籍就不多推荐了,尤其是具体健身方法和技巧,无论怎么跑步还是怎么拉伸等等对普通人来说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先干起来,边干边学,这才是成年人的学习方式。有两本推荐下,读读书的简介、目录也是好的:一本是《轻运动》,核心理念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这是普通人健身最需要注意的,千万别太有挑战性,要的是健康,不是竞技,自己感受到进步就行。一本是《50岁之后的健身管理》,原因很简单,以目前职场人的身体状态,不妨降低下要求,从50岁做起,或许更加现实。健身方面就说到这,核心就一个,动起来,关键是长期坚持。回到今天的主题:饮食。中医讲“药食同源”,好好吃饭比看病吃药更重要,因为无论任何医疗手段,根本上都要依赖人体自身,如果没有良好的营养,多小的病也能要了一个人的命。举个例子,阿胶主要成分无非蛋白质、氨基酸和糖分等,放在现代没啥特别的,但为什么古代被认为是救命的神药?关键就是现代和古代的营养摄入差距,在古代吃粮食能吃饱就很不错了,那已经是地主的日子,蛋白质、脂肪等过年都未必吃得到的,绝大多数古代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严重透支的状态,能够吃上一块阿胶,当然有奇效,久而久之,补品也就成了“神药”。说到这,可能有读者朋友认为,现代人吃得饱穿得好,减肥还来不及。根据各种统计数据,中国人18岁以上居民34.8%超重、16.4%肥胖,未成年中也有超过4000万儿童超重或肥胖,还在不断上升。但与日常认知相违背的是:中国人营养不良问题极为严重,与肥胖和超重并存。注意,吃得饱不代表吃得好,肥胖、超重不代表营养充足,甚至肥胖就是因为营养出现严重问题。这句话要划个重点,好好想想。想想看,上世纪70、80年代,论物质条件比现在要差得多,吃的也没那么丰富,但是那时候人的身体状态要比现在更强。这当然与现在劳动时间更长、社会压力更大有关,但饮食健康、营养充足也很重要。直接列数据,中国人每年营养不良直接致死人数约为40万人,超过300万人的死亡与膳食不合理有关,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开支每年超过4000亿元,占常规状态下医疗费用总开支的四分之一。是不是有些超出想象?需要纠正一个严重的认知偏差,那就是觉得身体不舒服,所以才营养不了,觉得身体好了自然就行了。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搞错了因果关系。很多人意识里总觉得只要吃饱了就算营养够了,如果身体不舒服不会想到是营养不良,但实际上营养不良往往是诸多疾病的病根,这一点已经得到诸多顶尖医学家的研究证明。比如2023年5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何宇纳等人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篇论文:《中国各省饮食风险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基于2002-2018年全国人群的研究》(英文题目:《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dietary risk factors in the provinces of
China,2002-2018: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这篇论文分析结论是,营养不良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而且男性更加严重,这里的营养不良主要是水果、全谷物、蔬菜摄入不足。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正分子医学创始人的莱纳斯·卡尔·鲍林也有一个论断“所有的疾病都能够被追溯到同一个共性上,那就是缺乏营养”。营养不良的影响极大,不仅仅是身体、疾病,甚至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儿童的多动症、老人的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等,很大程度与营养不良有关。从中国古代讲“药食同源”,强调饮食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再到现代医学从各个角度统计、研究营养与人体的关系,现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营养治疗”已经被列入世界宣言,成了一项基本人权。国内也在积极探索,比如石汉平教授,可能有朋友比较了解,这位不仅是肿瘤医学专家,还是中国低碳饮食领军者。他特别强调营养充分的重要性,这来自于一线的医疗观察,发现过去太过于轻视饮食,觉得治病吃药资金压力很大,就为了吃药治病而减少饮食投入,再加上身体不舒服更不想好好吃饭,于是越是重病,反而营养状况越差,病情越难改善。所以石汉平教授从实践出发,把营养治疗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基础,强调优先在吃上舍得花钱,结果从实践结果来看,不仅大大降低了医疗开支,疗效还大为改善。人类医学对人体的认知还非常浅薄,想办法激发人体本身潜力,要比纯粹依靠医学更加重要。关于营养充足的重要性和误区,先说到这。记住三个小结论:营养充足至关重要吃饱不代表吃好中国人营养不良问题严重基于三个小结论,有必要好好反思下自己的饮食是否符合标准:酒局饭局是不是太多了?胡吃海塞,吃饱了还要吃,每天都得吃撑才行,尤其是酒局,往往在晚上,睡前吃饭喝酒本就是健康大忌,而酒高热量、时间太长吃的更多,长此以往身体压力极大。至于吃得严重不足,自己都知道饿的就不多说了。重点提一下某些采取“低碳饮食”减重的,非常明确的说,中国低碳饮食的领军人物石汉平教授,他本人是第四届全国低碳医学大会的主席,但他认为“低碳饮食”仅仅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调整手段,在身体状况回归正常后,就应该回归正常饮食,绝不能把低碳长期化。说到“低碳”,就得说说某些以蔬菜水果为生,觉得只吃素就是健康的想法。旗帜鲜明地说:长期只吃素、缺少动物蛋白摄入对人体的损害极大。有些人鼓吹三高、亚健康、身体不好等等就要吃素,还拿道士举例,但常年吃素的道士们,身体健康堪忧,尤其营养严重不良,平均寿命还不如城市里的普通人;更由于缺乏蛋白质,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带来更大健康风险。印度人号称吃素,但印度人鸡蛋和油脂摄入量很高,看起来吃素实际上一直重视蛋白质、脂肪摄入。关于吃素与否,不多辩论,觉得不舒服的大可以留言,但强烈建议:无论任何原因崇尚素食都是个人的自由,但请不要劝导尤其要求他人也素食主义,这里批判的素食特指拒绝动物蛋白质摄入的饮食习惯。尤其对孩子,前不久网上就曝光了一则新闻,有一个家庭爷爷奶奶都吃素,在爷爷奶奶影响下做妈妈的也吃素,一味崇尚所谓的吃素健康,还搞所谓的“胎里素”,在怀胎的时候就只吃素,孩子出生后害怕母乳是蛋白质不健康,3个月就开始喝粥,到6岁都没碰过荤腥,结果6岁多的男孩,身高只有102公分、体重16公斤,未来身高只能长到150公分。现在网络上类似宣扬“只吃素健康”的论调过于泛滥,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绝不代表“只吃素”。再强调一遍:自己只吃素、拒绝动物蛋白是自己的自由,慢性自杀谁也拦不住,但是劝导甚至要求别人这么做,那就是“害人”。话就放在这,随便骂。别以为那些明星说只吃素还健康,这些人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突显自己的人设,迎合某些价值观等等。但关键他们有钱,可以大把大把的吃营养补剂,可以很大程度弥补只吃素导致的营养不良,普通人能行吗?自己去查查常规的营养补剂价格有多高?不说别人,拿小镇自己举例,在吃上面非常重视,既有理论基础和专业朋友的指导,还舍得花钱,在营养已经得到很好保障情况下,最基础的辅助补剂一人一个月也得一百多,具体名称就不说了,毕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